“这场大赛不仅是技能竞技的舞台,更是河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丁同民表示。河南已经连续三年举办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全省每年开展职业(工种)竞赛超100个、赛事活动超1000场,推动10000名以上选手获得相应证书。所有省辖市都组织了市级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并向县区延伸,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近年来,河南在世赛中获4金1银3铜、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连续两年蝉联世赛金牌,国赛前两届总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为确保技能竞赛活动可持续发展,河南健全了有力的竞赛保障体系。丁同民介绍:“我们自2023年成为国赛承办地以来,新建了5个世赛中国集训基地、120个省级集训基地、70个省级世赛重点赛项提升项目基地。”同时建立了省、市、集训单位三级竞赛工作领导机构,重点培养裁判、教练、场地经理、竞赛主任等骨干力量,以及培育技术优、实力强、前景好的赛项保障单位。
河南立足人口大省实际和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在与人社部连续签订四轮部省共建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的基础上,连续三年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作为省重点民生实事之首,同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加强监管,从而推动技能培训评价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
中原环保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紧紧围绕“技能中国”行动、“技能河南”建设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梁伟刚表示:“中原环保始终坚持技能价值导向,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为此,中原环保专门设置“专业”通道、技能序列,从助理技工到首席工程师等多个层级,技能序列与管理序列对照,首席工程师最高可享受企业副职待遇。同时坚持向生产一线、关键技术、核心岗位倾斜,优化工资结构。在常规薪酬外,专门设置技能工资,工资水平与他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相挂钩,实现技能与薪酬同步提升。
“这种大型的比赛就是赛和练结合,从所有的职工中进行选拔,从50人的班,到最后一个选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梁伟刚这样评价技能竞赛的价值。
中原环保一直是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将技能竞赛作为提升技术、发掘人才的有效途径。从2014年承办并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至今,中原环保已组织承办省级以上赛事5次,其中国家级赛事2次;参加省级以上赛事12次,其中国家级赛事3次。通过竞赛,培养选拔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技能大师44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
“技能竞赛也是我们学生技能提升的‘催化剂’。”侯联营说。作为河南省第一所民办技师学院,周口交通技师学院始终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乡村孩子寻找出路,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初心,多年来把七万多名乡村青年培养成为技术能手。从2022年到2024年,该校预备技师注册人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25年预备技师等级认定人数全省第一。
秦炀是从新乡技师学院走出来的一名省赛金牌得主。初中毕业后在父母建议下选择了数控技术专业。最初他对这一无所知,直到在专业课上看到机床自动加工出精美艺术品,才被深深吸引。
“刚开始也没有想过最后能拿到金奖,就是想把自己这段时间所有的付出在比赛时全部施展出来。”秦炀说。当看到自己拿到金奖时,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技能竞赛不仅锻炼了他的技能,更为他就业提供了重要助力,使他通过特殊人才渠道被企业引进。“现在大部分企业缺的不是人而是技能人才。”
目前,河南有5696万劳动适龄人口,当中技能人才的总量达到了1969.7万。对于技能人才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丁同民认为:“技能人才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重点培育乃至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当中都起到关键作用。”现在的先进制造业不缺普通劳动者,这些岗位可用机器来代替。机器代替不了技术技能岗位。现在,企业迫切需要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来进行工艺创新和技术革新。
梁伟刚指出了企业当前最急需的三类技能人才:一是高技能人才,能在实际生产运行中,解决疑难工艺问题、处理复杂设备故障;二是复合型技术人才,既懂工艺原理,又懂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分析;三是创新型技能人才,能够改进传统工艺流程,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及前沿技术研发。
“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的主体是企业,谁用人谁培训,谁用人谁评价。”丁同民说,近年来,河南始终坚持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评价作用,目前正在借鉴并推广“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模式,引导鼓励市场主体成为技能人才培训、评价的重要力量。
“我们加速企业和技工院校的紧密结合,通过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丁同民表示,通过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的大力实施,尽最大程度实现技工院校的学生“一入学就入职、一毕业就就业”,切实把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规则变为学校的课程和教材。
“中原环保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从五个维度系统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梁伟刚介绍,制度改革上,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培养革新上,分序列、分层级开展技能培训与等级认定,优化人才结构;生态营造上,对外与院士专家合作搭建技术委员会,对内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资源倾斜上,在宣传表彰、评优评先中重点支持突出技能人才;价值激励上,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精神”。
“我们坚持‘就业才是硬道理’,围绕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课程与技能学习的适配度。”侯联营表示,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性格,实行分类培养,对技术型岗位、销售型岗位和管理型岗位,分别加强工匠精神、利他精神和担当精神的教育。
河南现有97所技工院校,包括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类。发挥技工院校在技工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河南推动技工院校深化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合作。丁同民说:“我们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推广‘订单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训模式,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
侯联营介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们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重点打造‘中医美容’品牌专业,‘人工智能应用’和‘烹饪与营养’特色专业。”
如今,河南技工教育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丁同民欣喜地说:“家长、孩子跑到技工院校要上学的越来越多。”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河南将开展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丁同民表示:“我们实施‘金蓝领’青年技工提升、‘百校千企’合作和竞赛引领青年成才计划,对青年高技能人才在特级、首席技师评聘中给予倾斜。”河南特别聚焦35岁以下的青年技能人才,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缩短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周期,助力技能青年快速成长成才。
成才道路不止一条,技能人生同样出彩。这场盛会搭建了广阔舞台,让更多技能人才凭借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获得感,在技能致富的道路上绽放人生价值。